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专利 视频 标准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
栏目导航
张镇灶王爷传说
作者:暂无 日期:2017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
描述:        灶神,俗称“灶王爷”,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神仙之一。与封建社会才形成的诸位神仙不同的是,灶神传说自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,并在奴隶制社会形成了社会习俗,是我华夏族祖先对于火图腾的崇拜和勤俭节约、尊老爱幼、家庭和睦、邻里和谐的良好生活习惯的推崇。因此灶王爷不是封建迷信的产物,而是我国广大劳动人
张镇民歌
作者:暂无 日期:2017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
描述:        民歌在北京市顺义区张镇地区极为流行,并且与本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亲密联系起来,反映出本镇的历史、社会、劳动、风土人情、日常生活等场景。例如有反映本镇重大历史事件的民歌《打张镇》、《清算歌》,反映我镇人民抗击敌人的《大炮连声响》、《六糊涂》、《跑步歌》,反映节日喜庆的《小拜年》,反映集市买
张镇刘氏风筝
作者:暂无 日期:2017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
描述:        张镇厂门口的老艺人刘学珍,年轻时曾经当过知青,在当知青时嫁到厂门口村。据她回忆,她制作风筝已有几十年,风筝的制作技艺则是由其父亲刘会仁传授给她的。父亲由于自幼喜好制作风筝等物品,所以苦心研究,形成了一套制作宫灯和风筝的独特技艺。最初的风筝只是为了放飞供人们娱乐玩耍用的,也是很简单的造
张家务柳编
作者:暂无 日期:2017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
描述:       杨镇张家务柳编工艺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手工艺编织技艺,流传于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带,为张家务村传统的家庭手工技术。    张家务柳编以汉石桥湿地所产杞柳为原料,此地杞柳质量最佳,其条长、色白、空心绵韧,加工时不炸、不劈、不断。柳条天然的色彩和质地,给人们以自然素质的美和淳朴的艺术享受。既呈现
孙氏祖传糕点模具制作技艺
作者:暂无 日期:2017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
描述:        孙氏祖传模具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,据记载光绪26年(1900年),慈禧太后在万寿山办80大寿的时候宫廷为她制作了一张非常大团圆饼,当时孙氏模具的祖师孙万祥为其制作了贺寿糕点模具。同年李鸿章的女儿出嫁,孙氏模具的孙长山师傅又为其雕刻了32样吉祥龙凤饼的模具。1984年孙氏模具的
大胡营高跷秧歌简介
作者:暂无 日期:2017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
描述:        大胡营高跷据传起源于明代,为明朝中期,南方吴姓商人帮助组建高跷等档花会。清朝中期,因发生严重的水灾,致使四档花会停止数年。后有徐姓村民,恢复了四档花会,大胡营高跷基本形式至此固定,延续至今。  按旧时说法,不够七档或十三档不能称之会,所以大胡营高跷称之为玩艺儿。大胡营高跷规属文跷,由
吴庄张氏宗谱记谱习俗简介
作者:暂无 日期:2017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
描述:         吴庄村位于北京市区东北35公里,顺义区东南10.7公里处,属于李桥镇辖区。村域面积1.7平方公里,聚落面积20万平方米。现有农户312户,常住人口948人,满族100余人,其余皆为汉族。该村地势平坦,海拔高度27米、北高南低,高差1.6米。村东有潮白河引河,属潮白河水系。  上世纪
后王各庄吵子
作者:暂无 日期:2017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
描述:        后王各庄吵子是中国古代传统典礼乐的一种,融礼、乐、舞为一体,为后王各庄传统花会项目。后王各庄吵子最早源于清末咸丰年间龙湾屯区域的兴隆老会,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  早在1938年,第一代师傅张庆(现年80岁)、孟宪怀(现年82岁)和孔庆森老前辈(现年82岁)就创建起来,至今已有三
去碑营风秧歌
作者:暂无 日期:2017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
描述:        去碑营的“凤秧歌”来源于民间的“小车会”,当时是“地出溜秧歌队”。是这档会来自安徽省的凤阳。去碑营村有一个在军队里当官的人,路过凤阳,看上了那里的凤秧歌,后来就把这会档带回了村里。  凤秧歌属地秧歌的一种,是以舞蹈的形式出现的一种行当。演员八至十二人,男女各半,全部都是十二至十五岁的
南彩彩绘雕填镶嵌制作技艺
作者:暂无 日期:2017-01-01 文献类型 :期刊
描述:        中国漆器渊源悠久,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,北京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漆器产区,尤其是元代油漆局、明代果园厂、清宫内务府造办处,都为北京漆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。北京市顺义南彩福利工艺品厂的产品从师承系统、工艺技法到艺术风格,都直接传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漆器工艺。  1979年,北京市